藤原浩近日发布预告,第三本个人档案《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即将推出。根据封面展示,新作将延续该系列一贯的视觉年表式结构的形式,收录他与多个品牌的合作项目,涵盖多种品类。作为曾定义「Ura-Harajuku」时代美学的关键人物,藤原浩无疑是街头潮流语境中最具符号意义的存在。但是,当这本档案来到第三章我们有了更多思考:在潮流机制早已转向社交主导与情绪消费的当下,这本书是否还能唤起曾经的潮流共鸣?又或者,这正是潮流 OG 与年轻玩家之间「审美断层」的某种隐喻?
从藤原浩早期的文化介入与创作轨迹,到「闪电 LOGO」成为个人美学标签
《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Via Rizzoli
藤原浩的首部作品档案《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全面呈现了他在潮流文化领域的深远影响。书中回顾了藤原浩早期的品牌创作历程,包括 GOODENOUGH、AFFA 以及 Electric Cottage 的起步与相关视觉设计,尤其通过对 Nike HTM 系列等一系列合作的回顾,将一代潮流爱好者的记忆带回到藤原浩早期的创作轨迹与文化介入。
Via Pinterest
1980 年代,藤原浩以打破既定审美框架的穿搭方式活跃于东京,并前往伦敦、纽约等地「朝圣」,将朋克精神、滑板文化与嘻哈美学带回日本,推动本土电子音乐和 DJ 文化的起步,奠定了日后日本街头文化的思想基底。这些经历,为藤原浩日后涉足时尚、球鞋、设计项目提供了天然的链接能力。
Via Pinterest
1990 年代初期,藤原浩与 SK8THING 共同创立了 GOODENOUGH,一个基于西方街头文化精神却拥有「本土重构力」的品牌,成为当时「Ura-Harajuku」潮流体系的基石。他不仅启发了 NIGO® 与高桥盾,更串联起 WTAPS、SOPH.、NEIGHBORHOOD 等日后成为潮流巨擘的品牌力量。
Via Instagram @dampmagazines
GOODENOUGH 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之时,藤原浩开始思考新的潮流美学构建,于 1995 年停运品牌,取而代之的是全新 Electric Cottage,也是 fragment design 的前身。
Via Sabukaru
在 90 年代初,藤原浩还与高桥盾还共同创立了品牌 AFFA,名称取自「ANARCHY FOREVER FOREVER ANARCHY」的首字母。支撑品牌精神核心的,是深受 Malcolm McLaren 与 Vivienne Westwood 影响的朋克哲学。
Nike HTM 2002 | Via Nike
对于当代潮流玩家来说,认知度较高的藤原浩早期合作可能是 Nike HTM 系列。2002 年藤原浩携手 Tinker Hatfield 和 Mark Parker 组建 HTM 团队,重新演绎 Air Woven、Air Presto 和 Air Force 1 等经典鞋款,从内部推动 Nike 联名机制进行试水。
Via mo’design、Japan Goods Finder、Acclaim Magazine、eBay
而其它早期合作,如 HEAD PORTER、BURTON、LEVI’S®、STARBUCKS 以及 OAKLEY 等品牌,在这期间构成了潮流风向的关键节点,共同编织出一套早期街头潮流的「玩法」,不少合作也延续至今。
《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2》| Via Rizzoli
六年后,藤原浩的第二本档案《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2》推出,进一步扩展其作为「潮流教父」的创作版图。在 GOODENOUGH 停运,Electric Cottage 更名为现在的 fragment design 后,其团队也开始缩小,个人视觉标签逐渐系统化。
Via Options
相比于第一本记录的品牌创建、早期合作以及潮流视觉设计,第二本记录藤原浩在品牌商业体系中的「升维」过程。从早期的 GOODENOUGH 到 fragment design,通过「闪电 LOGO」打造成一套贯穿于不同时代,且可以在几乎任何领域快速嵌入的美学符号,将设计权重压缩至最低限度,但却拥有极高识别度。
Via Maserati、AliExpress、Ring of Colour、PAUSE Online
以「闪电 LGOGO」为设计主导的联名项目越来越多,从 Air Jordan I「大闪电」和 Switch 到 LOUIS VUITTON、BVLGARI,甚至是玛莎拉蒂以及 YANMAR 百万快艇,合作企划横跨不同维度的产品,也逐渐令人认为这个标志出现在任何一件单品上都不奇怪了。
Via YANMAR
不过在产品之外,一些空间体验企划也展示着藤原浩其实对潮流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只在「产品」之上,亦不乏一些品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的输出。
Via mo’design
用另一个视角去看这两本档案集,也可以理解为藤原浩之所以影响至今,不是因为他「做了很多联名」,而是他作为「潮流根源」几乎创造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联名逻辑」。但同时,也因为这样造成了玩家们的审美疲劳,让过度的联名变成没有新意甚至令人反感的行为,开始给藤原浩贴上「联名之王」「盖章大师」的标签。
潮流变奏,藤原浩作为「OG」与当代消费者的关系悄然发生变化
《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3》| Via Rizzoli
即将推出的《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3》,从封面那些被挑选呈现的单品来看,似乎已经无法再制造出当年的兴奋感。Air Jordan I「倒钩」、拓麻歌子、Stanley 保温杯和 Beats 耳机等等,这些单品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但藤原浩的「合作戏份」确实少了些。
Via JUICE STORE
当「盖章大师」的调侃逐渐演变为对藤原浩以「闪电 LOGO」作为主要创作方式的一种固有评价,其实也映射出潮流语境的变化:从引领潮流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可以被广泛复用的「溢价工具」。
Via Instagram @fujiwarahiroshi、Robb Report、Carousell、Houyhnhnm
近年来,大量新锐品牌、设计师借助社交平台的运算逻辑,迅速推出迎合当下视觉偏好与审美趋势的产品。他们注重产品的「可种草性」、传播效率,以及社交互动价值,而不再强调完整的风格体系或品牌叙事的深度。
疑问随之而来,藤原浩作为潮流 OG 需要去跟随今天的流行节奏,来改变自己的模式吗?这一问题在当前尤为现实。只是,这种坚持有其完整性与辨识度,与当代审美脱节的疏离感也就越来越明显。当早期响力被新的消费时代研磨,藤原浩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Via Va Tokyo、ABEMA Mart、hasegawa-kogyo
或许这不代表藤原浩「做不出」东西,其资源和潮流领域的经历,足以让他呈现出更好的设计项目。但坚持以「闪电 LOGO」作为主要创作形式,更多是一种信仰的延续还是固步自封,也很难去评判了。
潮流从审美输出走向「情绪价值式消费」的过程中,潮流 OG 的存在意义也将被新锐玩家重新定义。但审美是否一定要被大数据和算法框定,文化以话题热度计量?藤原浩或许不再主导当代潮流叙事,但其作为创作者铺好的路径,仍然具有方法论意义。
Via Pinterest @OG Index
我们从藤原浩 80 年代踏入街头文化场域的起点谈起,并非为了对他的创作生涯进行某种形式上的回顾和定论,在有限的篇幅内也无法完整回顾其三十几年潮流领域的发展和推动。只是这本档案集的第三章发布时,再次引发一些思考。
Via Sabukaru
不仅曾启发 NIGO® 和高桥盾,如 Kim Jones 和已故的 Virgil Abloh 等当代设计巨擘,都曾公开表示藤原浩是他们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从早期的文化推动,到他参与创建或合作过的无数品牌,可以说如果没有藤原浩,今天的街头文化、时尚语境乃至更广泛的文化景观,或许就不会是这般模样了。
今天的影响力还有多少,也确实取决于藤原浩还能与新世代潮流消费者产生多少真实的情感连接。所以,随时代更迭,他从「日潮领路人」到「盖章大师」的身份转变,既令人唏嘘,但又十分现实…
AUTHORterry
百威与 DIESEL 对工艺的执着灌注在这抹「红上加红」的主打色
从卡通经典到文化符号,米奇如何成为各领域的「灵感缪斯」?
当审美回归传统,THOM BROWNE 能重现辉煌吗?
石家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